全部產品分類
- 產品描述
-
- 商品名稱: 石菖蒲
- 商品編號: 163
- 庫存: 1000000
- 1別名
-
中文名:石菖蒲
拉丁名:Rhizoma Acoori Graminei.
英文名:Grassleaf Sweetfalg Rhizome.
別名:
山菖蒲、石蜈蚣、水劍草、昌本、菖蒲、昌陽、昌羊、堯時薤、堯韭、木蠟、陽春雪、望見消、九節菖蒲、苦菖蒲、粉菖、劍草、劍葉菖蒲、溪菖、野韭菜、水蜈蚣、香草等。
- 2概述
-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(A.gramineus auct.non Soland.)的根狀莖。
出自《本草圖經》;《綱目》:"菖蒲凡五種,生于池澤,蒲葉肥根,高二、三尺者泥菖蒲,白菖也。生于溪澗,蒲葉瘦根,高二、三尺者水菖蒲,溪蓀也。生于水石之間,葉有劍脊,瘦根密節,高尺余者石菖蒲也。人家以砂栽之一年,至春剪洗,愈剪愈細,高四、五寸,葉如韭,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。甚則根長二、三分,葉長寸許,謂之錢蒲是矣。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,余皆不堪。此草新舊相代,四時常青。《羅浮山記》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,《抱樸子》言,服食以一寸九節紫花者尤善,蘇頌言無花實。然今菖蒲,二、三月間抽莖開細黃花成穗,而昔人言菖蒲難得見花,非無花也。"
《本草原始》:"石菖蒲色紫,折之有肉,中實多節者良,不必泥于九節,咀,忌鐵。"
- 3產地分布
- 分布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。藥材主產四川、浙江、江蘇等地,主產于安徽省岳西縣、霍山縣、金寨、潛山等。
- 4形態特征
-
石菖蒲為多年生草本;須根肉質,極多;根莖肥厚多節,下部橫臥,節間密,粗2-5毫米,上部多分枝,植株因而叢生狀。葉無柄,兩行排列,線形,長20-50厘米,寬7-13毫米,頂端漸狹,上部平展,基部對折,無明顯的中脈,深綠色,有光澤,葉叢兩側基部常有膜質葉鞘,以后脫落。花夏季開放,肉穗花序由無葉的花莖頂端抽出,長4-8厘米,寬4-7毫米;葉狀佛焰苞長13-25厘米,長為花序的2-5倍。花兩性,小而密,黃綠色;花被片6;雄蕊6。漿果倒卵形,成熟時黃綠色或淡黃色。
- 5生態環境
- 生于海拔20-2600米山谷濕地、山溝、溪邊石、或溪澗潮濕流水的巖石間上。分布于黃河以南各省區。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均有。
- 6生物學特性
- 多年生草本,有香氣。葉劍狀線形,長30-50cm,寬2-6cm,無中脈。佛焰苞葉狀,長7-20cm,肉穗花序狹圓柱形,長5-12;花兩性,淡黃綠色;花被片6;雄蕊6。漿果倒卵形。花期5-7月,果期8月。喜陰濕環境,在郁密度較大的樹下也能生長,但不耐陽光暴曬,否則葉片會變黃。不耐干旱。稍耐寒,在長江流域可露地生長。
- 7生長習性
- 喜陰濕環境,在郁密度較大的樹下也能生長,但不耐陽光暴曬,否則葉片會變黃。不耐干旱。稍耐寒,在長江流域可露地生長。
- 8生長周期
-
生長周期:
多年生草本。
年需求量:
約600噸。
- 9采收加工
-
采收:
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須根,曬干,去凈毛衣。
炮制:
揀去雜質,洗凈,稍浸泡,潤透,切片,曬干。
- 10儲藏養護
- 置干燥處,防霉。
- 11形狀規格
-
根莖為扁圓柱形,彎曲不直,有縱皺紋,常有2-3個短分枝,長3-20厘米,徑0.5-2厘米。表面棕褐色或棕紅色,粗糙,節多而密,節間長0.2-0.8厘米。上側有互生、略呈扁三角形的葉痕,有時其上有鱗狀葉莖殘余;下側有須根殘痕或殘根。質堅硬,折斷面纖維性,白色或淡棕色。橫切面內皮層環明顯,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。氣芳香,味苦辛。
以條長、粗肥、斷面類白色、纖維少者為佳。
- 12性味功能
-
功能主治:
味辛、苦,性溫。歸心、胃、肝經。開竅豁痰,醒神健腦,化濕和胃。用于癲癇、痰厥昏迷,風寒濕痹,胸腹冷痛,神志不清,健忘。常用量5-10克。
化學成分:
根莖含揮發油,油中主成分為α-,β-,γ-細辛醚(α-,β-,γ-asarone),并有細辛醛(asarylaldehyde)、二聚細辛醚(bisasarin)、丁香酚(eugenol)及黃樟油素等。
- 13真偽鑒別
-
生藥材鑒定:干燥根莖略呈扁圓柱形,稍彎曲,有時分歧,一般長3-10-20厘米,直徑約0.5-1厘米。表面灰黃色、紅棕色或棕色,環節緊密,節間長約3-6毫米,有略呈扁三角形的葉痕,左右交互排列,下方具多數圓點狀突起的根痕,并有細皺紋,節間有時殘留葉基,纖維狀,偶有短小細根。質堅硬,難折斷,斷面纖維性,類白色至淡棕色,可見環狀的內皮層,維管束散在,中心部較顯著。氣芳香,味微辛。以條長、粗肥、斷面類白色、纖維性弱者佳。
除上述品種外,尚有變種植物細葉菖蒲(又名:錢菖蒲)Acorus gramineus Soland. Var. Pusillus Engl.的根莖,亦同等入藥,一般用鮮品,亦稱鮮菖蒲。
古代文獻稱菖蒲以"一寸九節者良",故本品亦有九節菖蒲之名,但目前華北一帶用毛莨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 Ane- mone altaica Fisch.的根莖作九節菖蒲。參見"九節菖蒲"條。
顯微鑒定:根莖橫切面與石菖蒲類似,其主要區別為:薄壁細胞作圈鏈狀排列,有大的細胞間隙,幾于每一圈鏈相接處為一較大的類圓形油細胞;維管束鞘不發達;中柱無纖維束;纖維束及維管束周圍細胞通常不含方晶。粉末:黃棕色。黃棕色。①淀粉粒細小,可見多數單粒聚合成團;復粒由2-6分粒組成。 ②纖維長梭形,直徑9-20μm,壁厚2-5μm,木化或微木化,壁薄者紋孔人字形、十字形或斜裂縫狀,孔溝明顯,壁厚者孔溝不明顯。③分泌細胞直徑18-63(-90)μm,內含淡黃綠色或黃棕色物。④薄壁細胞直徑22-63μm,有大型細胞間隙(通氣組織),壁連球珠狀增厚,有的可見橢圓形紋孔相集成紋孔域。⑤梯紋、梯狀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9-49μm。此外,有表皮細胞、鱗葉表皮細胞。顯微鑒定:根莖橫切面:表皮細胞1列,外壁增厚,有的充滿深紅棕色物。皮層寬廣,散有多數纖維束和有限外韌型葉跡維管束,維管束鞘為木化纖維;內皮層細胞可見凱氏點。中柱維管束主為周木型,少數外韌型,近內皮層處排列較密,向內散列,維管束鞘纖維發達,中柱中央少有纖維束。在葉跡維管束及中柱維管束周圍有時內皮層環紋明顯,可見凱氏帶。本品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,內含揮發油滴;維管束及纖維束周圍的細胞中大多含草酸鈣方晶,形成晶纖維;薄壁細胞含淀粉粒。粉末:灰棕色。①淀粉粒單粒球形、橢圓形或長卵形,直徑2-9μm,臍點點狀、人字狀或短縫狀,層紋不明顯;復粒由2-20μm(或更多)分粒組成。②纖維長,直徑11-20μm,壁稍厚,木化,紋孔人字形、十字形或斜裂縫狀,孔溝明顯。纖維束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,形成晶纖維;含晶細胞長方形、類方形或類多角形,直徑9-22μm,壁不均勻增厚,微木化。草酸鈣方晶多面形、類多角形、雙錐形,直徑4-16μm。③分泌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,直徑22-45μm,胞腔內充滿黃綠色或橙紅色分泌物。④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長方形,直徑22-58_m,壁連珠狀增厚,有的可見紋孔域。薄壁組織碎片中可見含晶細胞。⑤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方形、類方形或類多角形,外平周壁具裂紋;斷面觀外壁角質增厚,徑向壁微彎曲。此外,有鱗葉表皮細胞,螺紋、網紋導管及散在的方晶。
- 14種植技術
-
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,菖蒲屬(Acorus)植物約有5種,原產于北溫帶地區。石菖蒲株高約10-20厘米,葉生于短莖上,基部扁平如扇。葉劍狀細線形,濃綠有光澤,斑葉品種帶有乳白色縱斑,小盆栽栽植2株以上,基部可排列成圓或半圓形,葉片向上開張,構成風格獨特的圖案,性耐陰,為優雅的室內案頭擺飾。亦耐濕,可當水草類放入水族箱內裝飾美化。
繁殖:可用分株法,春至夏季為適期。選擇葉片生長茂密的成株,分切后另植于盆缽中。分株定植后灌水要充足,并避免強光直射。
栽培重點:栽培以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最佳,砂質土壤生育亦良好。栽培處宜擇半蔭處,避免強烈日光直射,若能接受50%-60%光線,生育自能旺盛而葉色柔美。性好潮濕喜氮肥,施肥以腐熟豆餅水或氮、磷、鉀,速效1、2號等,每20-30天少量施用1次,氮肥比例多,能促使葉片繁茂。培養土需經常保持濕潤,小盆栽盆底可墊1水盤,以保持水分。室內擺飾擇窗緣光源射入處,若生長勢轉弱,應即時移出室外,充分灌水,并接受柔和的陽光能恢復生機。性喜溫暖至高溫,生育適溫約18-28℃。久植過于擁擠時應強制分株,換土后再栽植。
- 15供需情況
- 16藥典標準
-
2015年版 藥典標準:
關鍵詞:- 石菖蒲